白內障是什么?
白內障是指晶狀體透明度降低或者顏色改變所導致的光學質量下降的退行性改變。各種原因如老化、遺傳、局部營養障礙、免疫與代謝異常,以及外傷、中毒、輻射等,都能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生混濁,引起白內障。
疾病分類
白內障可按不同方法進行分類:
.按病因分為年齡相關性、外傷性、并發性、代謝性、中毒性、輻射性、發育性和后發性白內障等。
.按發病時間分為先天性和后天獲得性白內障。
.按晶狀體混濁形態分為點狀、冠狀和繞核性白內障等。
.按晶狀體混濁部位分為皮質性、核性和囊膜下內障等。
.按晶狀體混濁程度分為初發期、未成熟期、成熟期和過熟期。
病因
白內障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是機體內外各種因素對晶狀體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晶狀體處于眼內液體環境中,任何影響眼內環境的因素,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破壞晶狀體的組織結構,干擾其正常代謝而使晶狀體混濁。
主要病因
老化、遺傳、代謝異常、外傷、輻射、中毒、局部營養障礙以及某些全身代謝性或免疫性疾病,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破壞晶狀體的組織結構、干擾其正常代謝而使晶狀體混濁,進而發生白內障。
流行病學
白內障是常見病,是全球致盲性第一位的眼病,多出現于40歲以上人群。我國西藏地區白內障發病率最高,與紫外線的輻射有關。此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白內障有逐漸低齡化的趨勢。
誘發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紫外線照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機體外傷、過量飲酒及吸煙等均可能誘發白內障。
癥狀
白內障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可有輕度的視物模糊,疾病發展到中期及以后,患者晶狀體混濁逐漸加重,視物模糊也可進一步加重,隨病情發展,有可能完全失明。
典型癥狀
.視力下降
這是白內障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癥狀。晶狀體周邊部的輕度混濁可不影響視力,而在中央部的混濁,雖然可能范圍較小、程度較輕,但也可以嚴重影響視力。特別在強光下瞳孔收縮,進入眼內的光線減少,此時視力反而不如弱光下。晶狀體混濁明顯時,視力可下降到僅有光感。
.對比敏感度下降
白內障患者在高空間頻率上的對比敏感度下降尤為明顯。
.屈光改變
核性白內障因晶狀體核屈光指數增加,晶狀體屈光力増強,產生核性近視,原有的老視減輕。若晶狀體內部混濁程度不一,也可產生晶狀體性散光。
.色覺改變
混濁晶狀體對光譜中位于藍光端的光線吸收增強,使患者對這些光的色覺敏感度下降,晶狀體核顏色的改變也可使患眼產生相同的色覺改變。
其他癥狀
.視野缺損
晶狀體混濁使白內障患者視野產生不同程度的缺損。
.眩光
晶狀體混濁使進入眼內的光線散射所致。
.單眼復視或多視
晶狀體內混濁或水隙形成,使晶狀體各部分屈光力不均一,類似棱鏡的作用,產生單眼復視或多視。
并發癥
.晶狀體溶解性青光眼
在正常情況下,晶狀體囊膜可有效的保護晶狀體蛋白不致滲漏入前房,但隨年齡增加和白內障形成,晶狀體蛋白成分發生改變,大分子量蛋白增加,這些可溶性晶狀體蛋白質經晶狀體囊膜的微細開口滲入前房,可阻塞房角,晶狀體蛋白也可刺激炎癥反應和巨噬細胞反應,引起眼壓升高。這種情況多發生于過熟期白內障患者,大多數患者突然發病,出現眼痛、結膜充血、視力銳減,伴同側頭痛,甚至可出現惡心、嘔吐以及衰竭等全身癥狀。
.晶狀體源性葡萄膜炎
晶狀體源性葡萄膜炎多發生于外傷性白內障或白內障手術后,推測可能是晶狀體蛋白抗原大量暴露造成的免疫反應導致了葡萄膜炎,可出現眼紅、痛、畏光、視力下降,檢查見睫狀體充血或混合充血,前房內大量炎性滲出物,可有明顯的玻璃體炎癥反應。
.弱視
多發于先天性白內障患者,由于在視覺系統發育的關鍵期,晶狀體混濁使進入眼內的視覺剌激不夠充分,剝奪了形成清晰物像的機會,從而形成弱視。
就醫
當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視力下降,特別是在強光下視力反而不如弱光下等情況時,應及時就醫診斷,警惕是否存在白內障。
就醫指征
.當患者突然出現視力下降、單眼復視或多視、眩光、視野缺損等情況時,需及時就診。
.白內障高危人群,如電焊工,突然被強光刺激時,出現眼前模糊、視力下降,需立即至醫院就診。
就診科室
患者可優先至眼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