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技術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香 港、******和中國臺灣等地普遍開展。目前是獲得美國FDA批準、僅有的兩種治療近視的方法之一(另一種為準分子激光手術,僅適用于近視不再發展的成年人)。
國外角膜塑形鏡的發展歷程
關于角膜塑形現象的學術報告最早見于1962年的第七屆國際角膜接觸鏡會議,有視光師驚異地發現配戴者誤戴弧度比眼睛平的硬質角膜接觸鏡,可以稍許降低眼睛的近視程度,從而提高不戴眼鏡時的視力,其后不久該種現象被定名為角膜塑形術(Orthokeratology)。
1971年,有人設計出第2代塑形鏡,即將鏡片內表面設計為三個固定的弧面,讓配戴眼在3-4個月內定期更換3-4副鏡片,從而以循序漸近的方式矯正近視,最大限度可以矯正300度左右。
1995年前后出現了第3代產品,以將鏡片內表面設計為4個以上的弧面為特點,同時采用了高透氧和高滋潤性能的鏡片材料,以及高旋轉速度的切削工藝,使鏡片有可能僅在夜間配戴,無須定期更換多副鏡片,矯正近視的最大限度達到600度,甚至更多。大大提高了角膜塑形鏡的實用價值,配戴人群也日益擴大起來。
1998年5月 美國FDA批準日戴型角膜塑形鏡的臨床使用。
據美國眼睛研究基金會2000年估計,全球約有55萬人配戴著角膜塑形鏡。
但是,當時美國的FDA和中國的SFDA并沒有批準能夠夜間配戴,直至2004年12月3日夜戴型角膜塑形鏡才被批準,美國FDA要求夜戴型鏡片材料DK值不得低于80,中國SFDA則要求夜戴型鏡片材料DK值不得低于90。
全球角膜塑形技術大會分別于2002、2004和200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和美國芝加哥召開了專業學術研討會,每次會議均有超過20個國家、超過400名的代表參加。
國際角膜塑形學會于2008年在美國成立,主席為美國人Cary M Herzberg。國際角膜塑形學會亞洲分會中國學術指導委員會則是在2012年8月江蘇省中醫院眼科成立。
近期國際角膜塑形學術相關會議信息(2014年1月更新):
2013.6.28-30 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第二屆國際角膜塑形學學術會議(IAO/EurOK)。
2014.01.23 美國內華達州 拉斯維加斯 角膜塑形和近視控制全球特殊鏡片研討會(GSLS)
2014.01.26 意大利 博洛尼亞 歐洲角膜塑形學會(EurOK)培訓會議
2014.3.28-30 中國 上海 第三屆國際角膜塑形學術大會(CIAO)
2014.4.24-27 美國芝加哥 美國角膜塑形和近視控制學會(AAOMC)The sixth annual corneal reshaping and rehabilitation symposium, Vision By Design